第二届“我为乡村种风景” 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征集公告

为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关心关注青年发展,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共青团上海市金山区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民政府立足金山优势和实际,携手长三角地区高校学生、青年设计师发起第二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以赛促教助推青年成长成才,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助推金山乡村振兴持续提速增效,做好互融、互通、互惠三篇大文章。 继续阅读

2020“泉城温度”中国·济南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征集公告

为聚焦文创新成果,展现创意新魅力,搭建交流新桥梁,塑造泉城公益品牌新形象,提升公益广告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新创意”,进一步巩固济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济南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水平,打造省会道德高地,举办2020“泉城温度”中国·济南公益广告设计大赛。 继续阅读

2019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作品征集延期公告

2019第一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自正式开赛以后,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设计师、媒体等各界朋友的热情参与,大赛组委会收到了大量咨询和投稿,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 继续阅读

空间社会学 | ADA年度亚洲设计奖2020竞赛方案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继续阅读

从景德镇瓷作坊到德国红点奖领奖台——记上海“悦江—东瓷西韵”餐厅设计

作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我,此前近十余年时间,一直专注于陶瓷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直到2015年与杜银罗先生相识,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做上海宝山宝乐汇生活广场的“瓷忆”餐厅陶瓷软装项目,这也是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视觉传达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项目,后来该项目获得了意大利A设计奖。对我而言,算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转向,由视觉传达转向视觉传达设计与陶瓷艺术的融合。继2016年的“瓷忆”项目之后,2019年,我们共同创作了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悦江”项目。通过整个团队近十个月的努力,该项目获得了德国红点奖,项目团队也于11月份走上了柏林皇家大剧院的红点奖领奖台。 继续阅读

“众志成城 设计抗疫” 作品征集公告

一、目标及意义
2020年元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国家先后即时发出“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等号令。九州同心抗疫,国内形势向好。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亟需全国设计学各专业进一步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之机和国际设计资源,面向健康中国 2030 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引导设计教学与研究实践,关注大健康、公共安全与公共服务、设计创新等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教学研究等实践,汇聚正能量,用激情、智慧与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为抗击全球疫情贡献设计之力。 继续阅读

第七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 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精选年鉴(2020卷)》 征集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虽然年初遭受了来自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促发展,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在此背景下,为强化高校设计专业在校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设计产业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三大平台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设计》杂志社今年继续开展“第七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精选年鉴(2020卷)》征集活动”(以下简称“大赛”)。 继续阅读

全国大中学生第九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作品征集公告

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内容之一,是全球唯一以海洋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公益大赛。分别以“海洋·人类·和谐”、“美丽海洋”、“海洋强国梦”、“丝路海洋”、“创意海洋”、“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和“生态海洋”为主题成功举办过八届,共有1400余所高校、210余所中学参赛,覆盖国内所有省份和港澳台地区。大赛获奖作品在大陆和台湾地区120余所高校巡回展出,并于2014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世界海洋大会上展出,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热烈反响。 继续阅读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周洪涛教授鼠年生肖雕塑《非你莫“鼠”》亮相陆家嘴滨江金融城

鼠年降至,周洪涛教授通过半年时间的调研与设计创作,倾情打造出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年轮”系列雕塑之“鼠”。 《非你莫“鼠”》是一对“鼠年卡通形象”的全新设计,通过谐音表达“非你莫属,心有所属”之意。鼠为十二生肖之首,象征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两只老鼠的雕塑采用不锈钢材质,通过其材质映射周围的环境,随着光线而发生色彩变化,起到以小见大,借物见景之效果。当底盘灯光亮起之时,非你莫“鼠”如同飞仙悬浮,在魔都的金融圈展现出独特的年轮魔力。 继续阅读

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海南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

2019年12月18日上午, 2019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海南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经过省内外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从3300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136件获奖作品。其中《黎族初保村研究改造方案》、《芭蕉椅设计》等五件作品获得金奖。 继续阅读

2019亚洲城市与建筑国际学术年会西部峰会圆满落幕

2019年12月5日,走向价值城市「2019亚洲城市与建筑国际学术年会西部峰会&第二届AAUA西部城市与建筑西安年度颁奖盛典」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报告厅圆满落幕。活动现场,来自德国、加拿大以及中国数十位中外建筑规划、设计领域专家,学者和西部地区相关行业代表,高校师生,媒体等300余人共同出席并聆听了这场行业盛会。 继续阅读

民国建筑师在南京的民族形式建筑创作轨迹(1927-1937)

摘要:1927至1937年这一近代中国的“黄金十年”,孕育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高潮期。这批留学归国或本土培养的建筑师,在政府认定资质的机构中从事建筑活动,标志着现代化、正规化、学理化的中国职业建筑师出现。南京国民政府充满党派色彩与民族国家符号的文化、政治诉求,又促使在南京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建筑师,主创公署类,教科研与社会服务类,体育场与纪念类等可以美化政治、传达党国权威的建筑类型。他们除了开设自营建筑设计机构以外,还积极投身建筑施工、行政管理和建筑教育领域。与此同时,政治中心南京的特殊性,变动的时局与建筑师不断自我修正的创作观念,也造成其创作高峰期,因人、因时而异。 继续阅读

2019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海南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征集公告

一、 大赛概况
为了深入贯彻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部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赛组委会在2019年9月启动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海南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基于旅游文创重点对海南文化、非遗文化等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展开广泛的作品征集。通过赛事提升海南传统产品附加值,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相融合的新旧动能转换。以生活化、产业化、时尚化的创意塑造“海南设计”的品牌形象,助力海南文创设计与产业对接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海南高端品牌产品。 继续阅读

全国大中学生第八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终审会圆满落幕 获奖名单公布

2019年7月27日至28日,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共同举办的全国大中学生第八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终审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展厅举行。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副局长朱德洲,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教授、中国海油公益基金副秘书长卢峰、中国海油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向友权、出席了终审评审会并分别致欢迎辞。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方奇志主持。 继续阅读

异形空间王子青年设计家夏春怀创作特点探析——当代湖湘十大优秀青年设计家研究系列

摘 要:以湖湘文化和新美学经济背景下研究青年设计家夏春怀的异形空间作品特色为目的;通过人物访谈、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资料及作品分析,揭示了夏春怀异形空间作品的三个特点,即新技术的运用、新形态的融合以及新仿生的创意;夏春怀最早开始研究3D扫描和打印并运用到异形空间及雕塑创作领域,他深受解构主义流派的影响,用非线性设计和仿生手法来创造异形空间和艺术家具,被誉为异形空间的王子;探析夏春怀先生的创作特点,既能从中梳理湖南青年设计师的创作现状与特色,也能从理论上填补对湖南本土设计师研究的空白。 继续阅读

第六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 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精选年鉴(2019 卷)》 征集

大赛背景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努力奋进,70年砥砺前行,伴随着建国70周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设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设计”一路行来经历了从回避传统到重视自己的历史文脉,从制造意识到品牌意识,从抄袭、从山寨到崇尚创新的重大转变,设计界也从自我否定转变为拥有文化的自觉和设计的自信。 继续阅读

“沙坪坝时代”童寯建筑设计教育评述(1937-1946)

摘要:“沙坪坝时代”(1937-1946)的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集学院派建筑教育之大成,在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史上拥有核心地位。建筑界“四大名旦”之一童寯,1944年任教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他与留学美、法、英、日等国或毕业于中央大学的教师们,共同开创了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黄金时代”。通过评析童寯的学院派受教背景,其满族遗民的成长经历,中国本土现代式建筑的实践经验,及其学院派、现代主义取向兼得的施教思想,初步得出结论:“沙坪坝时代”童寯的建筑设计教育,延续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早期中央大学建筑教育理念,并与同期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交相辉映。他们在学院派主导的建筑教育格局中,开拓了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先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