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汉瑞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平面设计大师,是西方人从现代设计以来最早涉足亚洲、立足香港的人。石汉瑞自移居香港之后一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他以其创造性的字体设计,诠释着对文字的偏好与喜爱;实物与文字相结合,是对异质同构手法的移花接木;跨文化图像结合,给予其作品独特而神秘的感官效果;石汉瑞在杂糅东西文化上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他以其跨文化的设计风格诠释着自己西情东韵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石汉瑞 跨文化设计 字体设计 异质同构
一 背景
50年代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为了方便从亚洲市场获得物资储备,美国对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所推行的政策是大力扶持其工商业的发展,并加强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贸易往来,在这种情势下,香港的工商业逐渐兴起,并开始接受美国及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1]60年代是香港设计的萌芽期,由于长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和封闭的文化环境,许多香港年轻的设计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教育,但受到外来商业氛围的影响,崇尚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渴望向西方学习现代设计。王无邪、钟培正注1等人因受到了德国包豪斯设计思想的熏陶,在港岛最先创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课程,促进了萌芽时期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促使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设计教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的崛起促进了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香港,东西文化相互碰撞,新旧观念并存,世界各地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大陆还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 尚未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一部分来自西方的设计师到香港来创办设计公司,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石汉瑞了,他作为香港设计行业的先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设计作品最凸显的特征,他在研究和探索中西跨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影响了一代香港平面设计师,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被誉为“跨文化设计”。
二 石汉瑞简介
石汉瑞(Henry Steiner,1934~)(图1)出生于奥地利维也那,5岁随父母迁居纽约,先在纽约市立亨特(Hunter)学院学习设计,毕业后前往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保罗·兰德(Paul Rand)[2](P.7)1961年初(27岁)石汉瑞来到香港担任《亚洲杂志》的设计总监,开始了其在中国香港的平面设计职业生涯。1964年(30岁)石汉瑞着手创办了品牌创建与战略咨询公司,以企业形象设计为主要业务,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平面设计工作,应该说是在香港最早推行企业形象设计的人。1972年(38岁)香港设计师协会成立,石汉瑞是其中重要的发起人之一,1975年(41岁)他被选为该会主席。同时,他还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注2中唯一代表香港的会员。在60年代初,他就尝试着将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设计相互结合,开创了跨文化设计的先导。当时对于什么是现代设计,香港人还不是很清楚,他对设计专业的推广,特别是其在东西文化上的研究与探讨,对靳埭强、陈幼坚等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促进了香港设计专业的发展,使香港的平面设计教育日趋成熟。1980年(46岁)以来,石汉瑞的设计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并有了“香港平面设计之父”之称。[2](P.6)
石汉瑞非常重视设计教育,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香港本地艺术院校的设计教学和相关的培训工作。1973年至1985年(39-51岁)间,他曾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顾问委员会主席。期间,从1981年(47岁)开始,石汉瑞还担任了李惠利工业学院(现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顾问一职。石汉瑞善于从作品中表现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1995年(61岁)出版了《跨文化设计—国际市场的沟通及交流》(Cross-Cultural Design: Communica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9年(65岁)出版了《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Graphic Designer)为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70岁)他获得了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曾多次获得本地及国际奖项,包括香港印制大奖注3、香港设计家年奖、亚欧基金商标奖、日本创意 (Idea) 杂志世界大师等称誉,以及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注4评为20世纪设计大师。2006年(72岁)奥地利政府为了表彰他对香港和奥地利两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授予他金级荣誉勋章。同时,他还担任了东方陶瓷学会主席,他曾被“壹周刊”誉为自1841年起,百位对香港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3]
三 石汉瑞作品解析
对石汉瑞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包豪斯设计的理性主义,同时美国式的幽默、风趣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和风格。石汉瑞在设计中善于运用简单的主题(如中国剪刀、日本纸、印度石等)作为创作元素,加以艺术处理,使其具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创造性的字体设计、独特的实物与文字结合、跨文化的图像结合是其平面设计作品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他的设计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在东西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保持一种独特的跨文化风格,这是他最凸显的设计语言。石汉瑞对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有深入的探究,即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推向世界,这不仅有利于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而且大力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他所强调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创作”,也就是说,要理解文化背景,才能完成真正的跨文化交流。[4]
1 字体设计的再造
石汉瑞对中、英文字体设计非常热衷,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文字这种符号化语言的喜爱,字体的创意表现成了他个人的一种风格。观察石汉瑞的标志设计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富于创造性的字体设计。同时,字体不仅仅只限于传达视觉功能,而且赋予它更高的美学价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信泰富集团成立以来,为了更具独特性,一方面能够区别于北京的母公司,另一方面又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他们急需塑造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石汉瑞运用企业的英文字母“CITIC”进行创作,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将五个字母设计成中国传统灯笼的造型(如图2),同时又与企业中文名称的“中”相呼应,寓意着吉祥、信赖以及积极向上的企业经营理念,鲜红的标准色则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采用字母与传统图案相融合的同构方式,通过字母的相互排列与穿插,营造出红灯笼的祥和喜庆氛围。
联合利华集团于1929年成立,在全球的消费品制造商中位居第二,为了迎合集团业务发展需要,急待重新设计商标,以适应新的需求,从而使新的商标能应用于一系列商品中去。石汉瑞从企业本身出发利用宣传标语“有家,就有联合利华”,设计了一个以象征着中国式屋顶为背景的标志(如图3),同时与企业英文首字母相互结合,即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又赋予它们更高的认知度。这幅作品的整个画面采用大面积的蓝色作为背景,白色“U”字装饰其中,强烈的蓝白色明度对比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层次分明、协调有序。
石汉瑞为新加坡“美年”设计的标志(如图4),目的是为了增强易识性,适应庞大的物业发展项目,包括豪华酒店、商务大楼和购物中心等。石汉瑞设计公司大胆尝试,设计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Millenia”(美年)。为了更好地展现建筑群的平面分布,他利用“Millenia”(美年)的首字母“M”为设计灵感,通过打散与重组,将字母图形化,打破了“M”字母本身的对称效果,强调字体的体块与积木感,使标志看起来像一座美丽的建筑,同时增强了字体本身的趣味性,极具时代感。
2 实物与文字结合
观察石汉瑞的设计作品不难发现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元素,来表现他的跨文化设计理念,利用不同形态的元素之间重新排列与组合完成再创造,使设计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特别是采用“异质同构”的图形创意手法,以具象化的符号语言为载体进行创作,给观者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5]异质同构是图形创意中的一种表现语言,它用一种元素的形去替换或着嫁接另一种元素的态,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削弱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6]1989年为生力啤酒节做的年报封底和封面(如图5),石汉瑞分别采用中文“啤”字和“酒”字以及易拉罐和酒瓶为设计元素,巧妙地将“口”字替换成“易拉罐”,“酒瓶”与文字“酒”相互融合。他以常规、简单的汉字为基本的设计形态,保持其骨骼的不变,经过独特的创意思维加工,用实物置换汉字的某个部分,形成新的形态。这种“异质同构”的移花接木手法,使得作品具有统一的设计风格。经过文字与实物的叠加,文字的个性和整体性互相映衬,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构成了低度空间使观者不会停留在文字这一平面化的视觉语言上,而是给观者立体化的空间感受。因此实物与文字相结合,平面感与立体感相碰撞,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奇特、新颖的感官效果。这种杂糅东西文化的实物与文字设计似乎已牢牢地扎根于石汉瑞的设计思想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创作方式。如图6淘化大同公司花生油包装设计,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将实物与文字相互结合来表达其创意构思。以“油”字作为基本的设计形态,通过巧妙构思,用“花生”与三点水偏旁来进行元素的替换,从而达到其创作意图。整个画面一目了然,让消费者不会产生困惑。米黄色的花生与红色字体相结合,设计大胆,色彩和谐、画面统一。整个设计作品大面积的留白,使得文字更加凸显。
图7为石汉瑞为MAC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即美国的苹果公司)设计的封面,为了更好地展现公司在亚洲的业务范围,他采用了东方的图形元素如中国剪刀、日本纸和印度石来进行创作,同时以英文作为图解文字说明。不同形态的元素符号的结合,一方面体现了公司越来越广泛的亚洲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跨文化设计理念。封面左上方橙色图框的巧妙运用,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活力。石汉瑞对整个画面的把握都恰到好处,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看似随意排列,却凸显出一种严谨;看似荒谬,却有理性在其中,给人以新奇的意象,具有出人意料的视觉体验。石汉瑞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将实物与文字相结合,给人留下记忆深刻的视觉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
3 跨文化图像结合
石汉瑞的设计作品除了多采用创造性的字体设计、实物与文字结合以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对于不同国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元素独具匠心的喜爱,给观者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审美体验。他善于运用图像元素的真实再现来体现其创作理念,这种创作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反映出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追求。采用这种直白的表现形式,使其设计作品风趣、幽默,能给观者带来视觉愉悦感。
石汉瑞为汇丰银行做的1980年年报封底(如图8),一边为自由女神,另一边为京剧脸谱(关公)。自由女神像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语言,象征着美国人民向往自由、追求民主的崇高理念,同时它还是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代表红脸关公的京剧脸谱是最能体现东方特色的符号语言,象征着忠诚与正直。将自由女神像与京剧脸谱相互结合,体现了汇丰银行广泛的跨国业务范围,希望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品牌,也充分体现了汇丰银行的价值追求,积极、进取、热心、公平和尊重的价值观。石汉瑞采用这种具象化的东西方图像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其思维的敏锐与活跃,不被现实所羁绊,追求自由的个性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石汉瑞作为西方人,在其设计作品的表现上喜欢用事物的真实面貌来展现其创作思想,很具象、很真实,而东方人则喜欢隐藏,在表现手法上比较含蓄,追求一种意蕴之美。
如图9汇丰银行年报封面则采用两种不同的元素符号来表现,用珍珠和苹果来分别代表东方与纽约,以此来暗示这家总部设在纽约的香港银行。通过“图”与“底”颜色的反衬效果,使画面更加统一,视觉感增强。整个画面的排列疏密有致,看似简单、自由的画面布局,却凸显出一种严谨、秩序,很难想象这两种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元素能出现在同一画面中。石汉瑞将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图像元素,经过精心处理,以一种独特的视觉形态释放出来。他通过简单的图像组合与清晰明朗的色彩对比来达到设计上的统一,并强调画面的审美性与协调性,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又带有一丝叛逆色彩,形成了独特且神秘的感官效果,刺激观者的眼球。
四 结语
石汉瑞作为香港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他以其创造性的字体设计,诠释着对文字设计的偏好与喜爱;实物与文字结合,是对异质同构手法的移花接木;跨文化的图像结合,给予其作品独特与神秘的感官效果。石汉瑞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每一件都令人钦佩、惊艳。他以非凡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杂糅东西文化的精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设计风格上简约、大胆,颇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他就是以这种跨文化的设计风格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得到了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普遍认可。
石汉瑞虽然是奥地利人,在美国受到的西方设计教育,但他对东方艺术的迷恋程度比任何一个东方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他还不断地探讨东方艺术对于西方美学的影响,这为他的跨文化设计风格埋下伏笔。他以其跨文化的设计风格诠释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这种设计风格已成为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形成其视觉世界的独创表现。总之,石汉瑞在杂糅东西文化上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语言,是带领香港的平面设计走向世界的大师,不愧被人誉为“香港平面设计之父”。
注释
注1:钟培正是一位对香港设计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早年在德国学习设计专业,学成后回香港工作,开设了恒美商业设计公司,属于香港最早的设计事务所之一,同时他也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部教授设计课程,对香港设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2: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简称AGI,AGI创建于1951年的法国巴黎,首任主席是法国的卡尔罗(Carlu)。它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和最有影响的著名设计师,领导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潮流,是平面设计界的国际组织,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注3:香港印制大奖创办于1989年,举办“香港印制大奖”是香港印刷、出版和设计业一年一度的盛事,旨在鼓励业界不断制作优良而富竞争能力的印刷品,并把设计与印刷联系起来,亦即是把艺术和技术相结合。
注4: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成立于1963年,总部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是由世界各国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创意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等方面专门协会组成的国际性非政府、非政治性组织,也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专业国际组织。
参考文献
[1]周雯嘉.香港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1:8.
[2]席卓羚.近五十年香港与大陆海报之比较[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9:6-7.
[3]沈星.他山之石:“香港设计之父”石汉瑞[J].大众文艺,2012(4):99.
[4]http://blog.sina.cn/dpool/blog/s/ blog_6910675d0100tvc3.html?vt=4
[5]吴卫.平面构成(图说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72.
[6]朱淑姣,吴卫.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符号学解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09.
图片出处
图1:http://www.photobuddha.net/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1
图2:http://blog.sina.com.cn/s/ blog_ed7afa610102uwrs.html
图3、图4:http://idea.pkg.cn/00008/8876.htm
图5、图6: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bdabb49010086tr.html
图7: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dftTnObNaQNboP-WKEIrYrxE- rVv88CkV_ rAaByEUepe_ 1bYfqrMMsdDUh2ZWHv- cLivazEas5VTBVPazzUnYwkVsi0GE kjqXs_2swQM4my
图8、图9:http://blog.sina.com.cn/s/ blog_7184496b0100vwss.html
作者: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吴卫 姚文静
作者简介
1、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曾任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现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412007。
2、姚文静(1990~),女,山西临汾人,2014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14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河西校区学生宿舍22栋606室,412007。TEL:15869736305
* 项目名称:2014年1月-2016年12月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研究生精品课程《设计艺术原理》,项目编号:KC1302。已发表在《设计》杂志2015年5月刊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the Henry Steiner, the”Fathers of Graphic Design in Hong Kong“
Abstract:Among the leading graphic design masters in Hong Kong is Henry Steiner. Henry Steiner is the first westerner who bring the modern design to China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he is also the first master who leads the Hong Kong modern design market. After Mr.Henry’s immigration to Hong Kong, he concentrated his study on the Design Graphic Artist and we could feel he throwed all his compassion and preference to font into his creative design; The idea of combining the objects and fon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terogeneous ismorphism theory”;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graphic endows his art pieces a sense of uniqueness and mysterious; Henry Steiner’s designs are creative and origianal, and his cross-cultural design style exactly illustrates his understanding of expressing passion on the base of eastern elements.
Key words: Henry steiner inter-cultural design Font design the Heterogeneous homogeneity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