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泰斗叶麟趾陶瓷教育思想探究

摘  要:探究中国陶瓷泰斗叶麟趾的陶瓷教育思想,他对中国陶瓷专业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的调研分析,回顾了叶麟趾简要的艺术人生,从古陶瓷研究、陶瓷理论以及陶瓷专业建设三方面来分析,总结出其“注重田野考察,重视考古研究”“悉数中外陶瓷,重视中西交流”“设立陶瓷专业,重视人才培养”等陶瓷教育思想。叶麟趾为我国近现代陶瓷、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在陶瓷实践和陶瓷理论研究上的成果对我国陶瓷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陶瓷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关键词:叶麟趾;陶瓷教育思想;古陶瓷研究;陶瓷理论;陶瓷专业建设


一、背景

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师徒传承制,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在历史上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国的陶瓷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在这种模式下,匠人们着重于对自身技艺的磨练,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陶瓷艺术的发展。[1]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的崛起,国外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运动,建立专门的艺术学院,逐渐形成以科学、技术、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陶瓷艺术作为一门专业在实用美术中不断发展。这一时期,西方大机械生产下的工业陶瓷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造成威胁,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模式无法适应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为使我国的陶瓷业与世界接轨,转变我国传统的陶瓷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洋务运动之后,实业救国运动高涨,为振兴民族企业,创办了一批新式陶瓷工厂。除此之外,清政府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国外先进的陶瓷教育模式被引入,特别是1904年癸卯学制制定并推行以后,早期的陶瓷教育被纳入新式农工商实业学堂逐渐发展。中国最早的陶瓷专业课程设置借鉴日本的教学内容,重视艺术审美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民国时期,陶瓷教育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完善,陶瓷艺术教育被列入图案、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的教育构架内进行发展,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又加上受到民国以前的学堂教育模式的影响,跟不上近现代发展生产所需,在工艺上缺乏对于传统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国际形式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的态势。

叶麟趾是促使我国高校陶瓷专业独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终其一生为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他强调陶瓷教育的重要性,应与时俱进将之纳入现代高校的专业教育,提出在高校设立专门的陶瓷学科,还需要借鉴国外科学的专业教育模式。他的思想超前,在20世纪30年代便提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陶瓷研究,他的实践成果以及理论著作,为我国陶瓷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陶瓷泰斗叶麟趾个人简历

图1叶麟趾(1888~1963)

图1叶麟趾(1888~1963)

叶麟趾(1888~1963,图1),本名叶赫那拉·麟趾,号锡嘏,满族人。我国著名陶瓷专家,曾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注1、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陶瓷科任教,以及在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任主任、教授。他还曾在中央重工业部、轻工业部担任总工程师,退休后担任轻工业部陶瓷顾问、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瓷”设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叶麟趾自幼聪慧好学,少年时期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随着第二代留学潮(1900—1927)的到来,张之洞的《劝学篇》促成了留日热潮,1904年年仅16岁的叶麟趾踏上了留日的旅程。他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注2,进入窑业科学习窑业,开启了五年的留学生涯。1909年(21岁)回国后叶麟趾也一直在陶瓷事业上不断努力。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抗衡外国洋瓷对中国市场的大量倾销,重振民族制瓷工业,民族企业家在各地纷纷成立窑业公司。1923年(35岁),叶麟趾与其弟叶麟祥集资创办了北京瓷业公司,倡导以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日用陶瓷。在当时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师父授徒,口传心授”的保守模式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叶麟趾打破封建桎梏,在公司内开班授徒,为传播现代制瓷技术、振兴民族工业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混战,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对外对内关税也不平等,叶氏兄弟创办的北京瓷业公司受时局影响,在当时只能是惨淡经营,因此不久就关闭了。但叶麟趾作为现代陶瓷工业的创建者之一,北京瓷业公司作为新兴民族工业的一个代表,在现代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

叶麟趾重视对陶瓷科学的研究,为推进陶瓷工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20世纪30年代,他曾到“河北省工业试验所”对陶瓷进行研发工作,研制出在陶瓷胚料之中加入微量氧化钴,使瓷器表面泛青白色的工艺方法,改良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这种方法至今仍被北方瓷区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叶麟趾还受聘于重工业部,期间经常到各地的工厂帮助改进生产。他结合生产经验,撰写了《电用瓷器》《陶瓷烧窑法》等科普性著作,深受广大陶瓷技术人员的欢迎,对新中国陶瓷工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除了在陶瓷工业上的探索,叶麟趾在陶瓷教育上注重对陶瓷历史文化的研究,对理论技艺的讲授和传承,更注重对窑口的实地考察。他倡导陶瓷专业应独立于其它专业,他的主张和陶瓷教育实践,为我国高校陶瓷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叶麟趾终其一生为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他对我国陶瓷专业教育的建立、现代陶瓷事业的发展以及古陶瓷的考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叶麟趾陶瓷艺术教育思想探究

叶麟趾对我国陶瓷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无论是从实践还是从理论上,他的研究对现代陶瓷教育的贡献都是开创性的。第一,他曾经参与过一系列的陶瓷考古田野考察,在自己的住所搭建烧造陶瓷的工作室,对古陶瓷碎片进行研究;第二,他通过在陶瓷实践上的经验,整理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陶瓷理论,《古今中外陶瓷汇编》是他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曾作为高校陶瓷教学的讲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陶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他是最早提出独立陶瓷学科的学者之一,极力推崇建立单独的陶瓷专业,他对陶瓷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是我国陶瓷教育的早期开拓者。

1.注重田野考察,重视考古研究

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叶麟趾就开始了古陶瓷窑址的实地考察工作,并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科学研究。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带领助手、学生奔波于各地进行田野考察,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和图片信息。他认为到窑址采集古瓷片标本,研究古瓷的配方及烧造方法,主要是为了改进现代陶瓷的质量和工艺,这对发展我国的陶瓷工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注3遗址,还前往邯郸市彭城镇对磁州窑进行考察,并做了较详细的记述。他对北方定窑、磁州窑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外陶瓷考古界所熟知。[3]

图2 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

图2 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

1922年(46岁),叶麟趾到河北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在涧磁村有许多散落在荒地里的巨大瓷堆,大量的陶瓷碎片组成了这些巨大的瓷堆子,然而对于这些瓷片的来历一直以来是一个谜团,当时还未被人破解。叶麟趾将这些瓷堆上的瓷片标本收集起来带回北京化验分析,将瓷片中的成分与定窑的传世瓷品进行对比,发现二者非常相似。历来认为定窑是在定县(后来叫定州市),中外很多考古队都曾到定县寻找定窑遗址,但却一直考察无果。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定窑是因地名而得名,但却出现在了曲阳县境内,叶麟趾抱着疑惑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他认为在曲阳境内发现的这些瓷堆子很可能就是定窑的窑址。他的这一猜测也并非空穴来风,在他看来,古陶瓷的窑址是没有改变的,改变的是历史地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因此,他转而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揭晓这一谜底,他发现在唐宋时期,距定州只有25公里的曲阳是属于定州所管辖的区域。于是,在多次调查后,他打破县界划分思维模式,认为曲阳县的这些瓷堆子正是古代定窑的遗迹,而涧磁村即是定窑古窑址(图2),这一重要发现确立了叶麟趾在陶瓷考古界的学术地位。[4]

除了对定窑的研究,叶麟趾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磁州窑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义井镇一带是华北重要的陶瓷工业产地,以出产传统的磁州窑产品为主。1950年(62岁)至1952年(64岁),叶麟趾受邀去彭城指导陶瓷的研发工作,为当地的磁州窑做整体规划发展,在彭城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叶麟趾为当地磁州窑进行了整体的发展谋划,改良了瓷土原料的结构配方,开发生产出较白的细瓷,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后来叶麟趾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北京,在陶瓷事业上受到叶麟趾极大影响的叶麟祥,接替哥哥继续处理在彭城还未完成的工作,叶氏兄弟为磁州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叶麟趾的考古研究找到并确定了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的遗址,在考古学领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除此之外,叶麟趾经过不断田野考察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确定古陶瓷窑址的方法,即对古窑址进行考察并采集瓷片标本进行化验,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结合州县的历史沿革并综合考察论证来确定古窑的窑址。他的这种把理论文献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为后世关于古窑址的考据和探索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叶麟趾的长子叶喆民就是根据他的方法,于1977年首次发现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的窑址,并于1985年论证了河南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遗址的事实。[5]叶麟趾对于古瓷片的研究,有利于破解古人造出精美瓷器的工艺密码,为现代陶瓷的发展生产所服务,以提高我国现代陶瓷的质量,促进现代陶瓷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他认为陶瓷实践活动对于陶瓷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现代陶瓷教育工作的推进。

2.悉数中外陶瓷,重视中西交流

图3 叶麟趾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图3 叶麟趾1934年出版的
《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叶麟趾在丰富的实践考察中总结经验,在陶瓷教育理论中成果突出。他对我国的古陶瓷进行分类研究,明晰了全国各地名窑的特征和窑址,对于陶瓷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图3)是叶麟趾的集大成之作,他的陶瓷教育思想在书中多有体现。这本书原是叶麟趾执教于北平大学工学院的讲义,于1934年(46岁)发表在当时北平大学工学院所编的《化学季刊》上,全书共59页,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对于陶瓷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填补了当时陶瓷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书中详细记述了从唐代至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重要的瓷窑种类,介绍了不同种类瓷窑的相关信息,包括烧造地,瓷器的胎、釉、彩的特点,发展现状等等,还对青、白两大瓷器系统进行了划分。日本陶瓷考古学者小山富士夫注4受此书影响,于1941年亲自前往河北曲阳县对定窑遗址进行考察,并进行了文字和图像的记录。[6]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对于我国传统陶瓷的研究外,叶麟趾对日本乃至欧美的陶瓷也做过对比研究,他认为不同国家的陶瓷在生产的过程中都受到其文化和生产状况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其独特的面貌。他从釉面、色泽、装饰、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德尚坚牢,法崇华丽,英尊规矩,美重新奇。”[7]国外陶瓷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通过对我国陶瓷进行模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并通过造型、纹样和色彩等处理上的不同而显现出其文化特色。通过对国外陶瓷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陶瓷事业的创新发展。他将国外陶瓷的面貌引入陶瓷教育中,启发学生全面地认识陶瓷,了解陶瓷在不同文化下的发展,开阔了当时学生的眼界。

除此之外,叶麟趾还对我国现代陶瓷的种类以及用途进行研究,将我国当时的陶瓷发展状况与国外陶瓷做了分析比较。他认为国外陶瓷在技术与艺术研究、以及在现代教育模式上具有充分的优势,这是促使其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反观我国现代陶瓷,只有加强陶瓷学科教育建设,提高生产技术,才能使我国现代陶瓷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需要关注对古陶瓷的研究,探索古代工匠对于瓷器的烧造方法,继承并发扬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瓷器的种类和生产方式也会相应作出调整,要结合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陶瓷的质量,丰富陶瓷的形式。

叶麟趾的陶瓷教育理论从中国古陶瓷研究、外国陶瓷发展研究以及现代陶瓷生产等几个方面展开,他解决了遗留多年的定窑窑址问题,并对古陶瓷进行研究论述,为陶瓷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线索。他悉数了国外的陶瓷,分析国外陶瓷的特点及当时发展的状况,这影响了后世对国外陶瓷进行研究,促进中外进行学术交流,其陶瓷理论无论是对于陶瓷工业还是对于陶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设立陶瓷专业,重视人才培养

20世纪30年代,叶麟趾在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讲授《应用陶瓷》。当时窑业这一门课程只是作为应用化学系的选修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并没有开设独立的陶瓷专业。[8]1933年(45岁),叶麟趾在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化学季刊》上发表《扩充窑业教育之意见》一文,对我国当时陶瓷业日渐衰落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陶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陶瓷业的墨守旧法,粗制滥造,教育和实业两界均未予以关注,当局置之不理、理而不专的态度等是导致我国陶瓷业日趋凋敝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叶麟趾呼吁建立专业的窑业教育,至少在高校应开设独立的陶瓷专业,而并不是将之列入美术教育的图案学之列或者是理工科的化学大类中作为辅修,要重视陶瓷学科的建设。[9]同时,还应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健全教学实验设备,将科学方法引入陶瓷学科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专业的陶瓷人才,为振兴我国陶瓷事业做长远的准备。

图4 1948年国立北平艺专教师合影 (第一排女子的正上方为叶麟趾)

图4 1948年国立北平艺专教师合影
(第一排女子的正上方为叶麟趾)

1937年(49岁)抗战初期,叶麟趾在国立北平艺专首次创设了陶瓷科,并担任陶瓷科主任,从事于陶瓷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雏形。当时,在高等院校学习陶瓷的人并不多,能担任教师的人更是稀缺。为此,叶麟趾广寻有志之士,甚至说服自己的同学及亲友来艺专陶瓷科任教。图4为1948年,时任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陶瓷科主任叶麟趾与艺专部分教师合影。其弟叶麟祥也在他的影响下进入北平艺专陶瓷科任讲师。叶麟趾的长子叶喆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与陶瓷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成为陶瓷界的名家。台湾著名陶艺家吴让农5以及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任教的蔡德春注6等,均是叶麟趾的得意门生。

1950年(62岁),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陶瓷科得到保留,归属实用美术系。1956年(68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转入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单独成立了陶瓷美术系,为建院初创的专业系之一。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的雄厚师资力量也一同被引入,汇集了如张仃、张光宇、祝大年、郑可、梅健鹰、郑乃衡注7等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和陶瓷艺术家,为国家的陶瓷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与叶麟趾倡导我国高校陶瓷教育应独立于其它专业的主张与实践密不可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叶麟趾为代表的陶瓷专业教育实践,是我国陶瓷教育演进的关键点。叶麟趾是促成我国陶瓷专业建立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科学发展陶瓷教育,要克服以前思想保守的一面,进行以科学精神和实验方法为本的陶瓷教育。除此之外,叶麟趾重视学生对于陶瓷工艺的了解。他认为对于陶瓷的设计艺术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制瓷工艺对于艺术的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一代人,为发展我国现代陶瓷培育了许多的陶瓷教育家以及陶瓷大师。

结语

叶麟趾毕生致力于中国陶瓷的科学研究和窑业教育,他的陶瓷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他认为研究古陶瓷对于现代陶瓷事业现状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叶麟趾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瓷片标本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为我国陶瓷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陶瓷理论上,他对我国历代的陶瓷进行分析介绍,对国外陶瓷的特点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关注我国现代陶瓷的发展。他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陶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内容至今仍被中外学者广泛引用。他注重陶瓷教育的专业化,首先提出将陶瓷学科进行独立的设想,重视陶瓷专业的建设及发展,在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关注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和陶瓷技艺的传承。

叶麟趾为我国现代陶瓷、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他的实践成果以及理论著作,为我国陶瓷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我国高校陶瓷教育的发展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为我国陶瓷事业的进步培养专业人才,影响并培育了一批有志之士致力于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释
注1:国立北平大学,是民国时期南京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组合体,由隶属于一个校名的五个学院构成,含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法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创建于1904年(清末光绪三十年),后并入国立西北工学院,是今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
注2: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即今日的东京工业大学,所谓“窑业”即今日的硅酸盐工业,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项。
注3: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经过叶麟趾勘定,确定其窑址在河北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
注4:小山富士夫(1900~1975),日本在中国陶瓷史及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著名的陶艺家。他在叶麟趾发现定窑遗址后,前往实地进行系统地考古调查,为定窑的早期国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5:吴让农(1924~2009),祖籍河北正定县,194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陶瓷科。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工艺系教授,台湾教授陶瓷课程的第一人。1967年,吴让农在台湾举办个人陶艺展,被誉为台湾陶艺的先驱者。
注6:蔡德春(1929~2013),1949年毕业于北平艺专陶瓷科,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后任职轻工业部综合司技术员,1953年任轻工部派往景德镇设立建国瓷办公室工作组成员。
注7:郑乃衡(1912~),北京通县人,擅长工艺美术。1949年后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古陶瓷技艺,后应徐悲鸿、叶麟趾之聘,从事陶瓷美术教育工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讲师。参与主持过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美术陶瓷的设计、监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传统陶瓷技艺传承式教育与新中国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6):90.
[2]刘伟.纪念陶瓷学界前辈叶麟趾先生诞辰120周年[J].紫禁城,2008(09):73.
[3]秦大树,李凯,郭三娟.磁州窑考古与研究的百年历程[J].文物春秋,2021(06):9.
[4]王思达.“叶氏家族”的河北瓷缘[N].河北日报,2017-01-19(11).
[5]陈池瑜,王家欢.叶喆民先生访谈录[J].装饰,2013(10):48.
[6]李鑫,秦大树,安雨桐.定窑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综述[J].文物春秋,2022(01):26.
[7]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磁汇编[M].北京:文奎堂书庄,1934:48.
[8]翟立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与发展(1903年-1937年)[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37.
[9]李正安.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发生探究[J].装饰,2005(03):69.

图片出处
图片1来源于:http://www.tanchinese.com/archives/feature/7025
图片2来源于:http://www.joyhouse.com.cn/2020/0709/94011.html
图片3来源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9901053348506240&wfr=spider&for=pc
图片4来源于: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206

作者
邓雅晴 吴 卫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简介
1.邓雅晴(1994~),女,湖南常德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10006。TEL:15344488166。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Resarch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hinese Ceramic Master Ye Lin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