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庞薰琹是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人物,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先锋性,对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教育探索之路分阶段进行探究梳理。首先分析庞薰琹从画家自觉转向工艺美术研究的原因,然后通过他的工艺美术教育实践经历,研究他逐步形成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对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找到其思想对于当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及其研究价值,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思想
“工艺美术”一般被视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前身,中国设计教育从晚清开始萌发,到民国有了初步发展。不少爱国的艺术先驱受到“实业救国”“美育救国”的号召,师夷长技而投身于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建立起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雏形。庞薰琹先生便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位。庞薰琹(1906~1985,原名庞薰琴)是我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先行者,他发起成立了我国近代第一个现代绘画艺术团体“决澜社”(1931年),其作品以融汇中西的特点而独树一帜。他也是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奠基人,筹划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工艺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他先后在国立艺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从事过长时间的工艺美术教育工作,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进行剖析,挖掘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闪光点,分析了其对当代视觉设计教育带来的思想启迪。
一、梦的起点
(一)赴法留学

图1留法时期的庞薰琹
庞薰琹(1906~1985,原名庞薰琴)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名门世家,自幼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浓厚的兴趣。烽火年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展开促进了当时人们的“个性解放”,一批有志青年在工业日见振兴和“实业救国”“美育救国”口号的感召下,致力于对实用艺术熏陶,并且对绘画及装饰纹样具进行探索,怀揣着探求真理的欲望以及对未来国家建设的憧憬先后踏上了留洋的征途。青年时期的庞薰琹便是其中的一位。
1925年,年仅19岁的庞薰琹因为外国神父的一句“中国人成不了大艺术家”,愤然赴法追寻自己的艺术梦(图1)。抵达巴黎的庞薰琹参观了当时正在举行的“世界装饰艺术博览会”。展览中的设计普遍具采用了鲜明强烈的色彩、富有异国情调的装饰以及富丽豪华具有现代感的材料,同时还糅合了现代主义设计中推崇的几何元素,这次博览会是“装饰艺术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外装饰艺术设计的成就让青年时期的庞薰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第一次感受到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正在影响着时代风格的变化,意识到工业革命后的现代设计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他原有的艺术观念正是在这时开始转变,装饰艺术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巴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主要是由于它的装饰美术影响了当时整个世界。”[1]他开始“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感性、综合地接受了工业革命后现代设计的成果。”[2]这是他从现代绘画转向工艺美术研究的起点。
受到装饰艺术震撼的庞薰琹决心报考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校,然而,他却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失去了入学的资格。这样的耻辱让他萌生了在自己的祖国办一所高等工艺美术学院的愿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工艺美术救国路”的决心。在巴黎的五年间,庞薰琹先后在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和位于巴黎艺术活动中心蒙巴尔拿斯的格朗特歇米欧尔研究所学画,并在巴黎大学学习西方绘画风格及文化史。叙利恩严格的教学模式练就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但他也开始厌恶学院派程序化、类型化的教学模式,这对他在后来的工艺美术教育办学思路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艺术之都的巴黎在当时汇聚了各种艺术流派。形式各异的现代艺术对庞薰琹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向这些艺术流派进行学习,不断地吸收、借鉴它们独特的艺术形式,从中汲取灵感进行各种创作尝试,开始探索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现代画家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他明确选择了“现代艺术”的道路,这是他艺术思想的基础。[3]
庞薰琹在艺术设计表现上的创新性思维在巴黎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逐渐形成,同时他也意识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留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传统的、现代的两种视野,将两者融合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他并没有舍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用艺术来强国,用工艺美术来富国的思想,体现了他的前瞻性。[4]至此,他明确了现代艺术的道路并且开始认识到“工艺美术对人类生活能作出直接贡献”。
(二)回国后的工艺美术实践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上海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商注资设厂,一跃成为成为远东最大的商业之都。经济的繁荣激发了文化的活力,“东方巴黎”上海汇聚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文艺气息浓厚。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工商美术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也进入了步履蹒跚的初创时期,不少设计教育家的现代设计之路也是从这时开启。
1930年回到祖国的庞薰琹在上海创办了“大熊工商美术社”,第一次在工艺美术商业领域做出尝试。他一方面希望用艺术的方式保护实业,以应对洋货对民族工业的冲击,达到救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希望在装饰艺术上展现民族性,让人们了解真正的装饰艺术,而不是那些洋商为了倾销在包装上设计的那些媚俗的美人图。然而,因大众无法理解他原创性图案设计的意义,乌烟瘴气的行业也无法为“美”的发展提供环境,庞薰琹的艺术理想与审美品位与客户的审美层次脱节,导致商业设计刺痛了艺术家的美学追求。“大熊工商美术社”以失败告终。这让庞薰琹意识到中国现代设计的整体困境,设计发展的条件受到‘过度商业化’与‘工业化’不足这两方面的限制,畸形的商业化环境束缚了设计从业者的发展,只能被动迎合‘社会流行’口味的设计要求,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民生问题来寻求出路。

图2庞薰琹(前排左一)与决澜社的成员,1932年
1931年,他和倪贻德等具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决澜社”(图2),决澜社是近代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有纲领的激进的现代绘画艺术团体。他们主张创造“色、线、形交错的、纯造型的世界”,反对绘画是“宗教文学的说明”;主张“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决澜社直到1935年解散,五年间共举行过四次画展,决澜社的活动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3《无题》
决澜社时期的庞薰琹在艺术创作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他为找寻自己的绘画风格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第一、二次决澜社展览上,他的作品题材以静物、风景,女性人物肖像为主。《壁炉前的静物》《屋景》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庞薰琹沉醉于纯粹的形、色、线的“艺术世界”中,尝试用西方各种画派的绘画形式进行创作,其作品透露出浓厚的异国情调。然而,因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从第三次决澜社画展之后,他的艺术思想开始发生极大的转变。纯粹形式的审美趣味不再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开始结合社会现实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用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内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地之子》和《无题》(图3),这两张画都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立体主义的几何造型方式。其中,《无题》这一张还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将多种形象内容一同组合在画面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庞薰展在决澜社的艺术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才能。同时,也在组织决澜社的艺术活动过程中,他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及艺术状况开始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他由一个纯粹沉醉于形与色的艺术理想的青年,开始意识到艺术与人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艺术只有在真正走向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5]
二、工艺美术教育
决澜社和大熊工艺美术的失败导致他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通过艺术团体和实业的方式救国。由此,庞先生选择了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对中国传统艺术装饰艺术的研究之中,为美育救国寻找新的出路。雷圭元曾评价他说:“他是从绘画自觉转向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这在 20 世纪中国画坛是十分少见而可贵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很多老一辈工艺美术家却因各种原因,转向其他道路。”[6] 在工艺美术不被社会所重视的年代,他却坚定地选择了工艺美术教育,并且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工艺美术教育实践
1、早期教育实践
庞薰琹曾先后在上海、北平、成都、重庆、广州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教授商业美术、工艺美术设计、绘画等课程。他最早的教育实践是在1936年,经李有行介绍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开设的“商业美术”课,这一课程在当时属于新兴的学科领域,国内还并没有发展出完善的课程体系。由此,他开始将留学期间对欧洲工艺美术教育了解得到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尝试自己编写教材。

图4《中国图案集2》1939年
1939年,他经梁思成、梁思永兄弟的引荐前往昆明进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参与考古研究工作。这期间他与陈梦家、闻一多、杨振声等学者交往甚密,并接触到不少中国古代器物,这些艺术品使他了解到每个时代的独有的工艺美术特色,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蕴含于器物中淳厚朴实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之中的匠人匠心无不展现出古人对于生活之美的追求,而这也正是他对于工艺美术探索的目的,他要通过装饰艺术为现代人的生活找到一种美的方式。他整理了商周纹样、战国时期纹样、汉画像砖纹样和汉之后的纹样,完成了四册《中国图案集》(图4)的绘制,为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开创了我国装饰艺术史的研究事业。之后庞薰琹又担任起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考察收集工作,他从云南到贵州,深入苗寨采风并收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这段时间的驻地考察让他感受到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淳朴与薄厚,他意识到“民族性”的生命力,这对他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民族艺术教育和艺关注术设计中的民族化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图案集》的绘制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考察成果,是庞薰琹艺术思想与创作活动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图5杯和盘的设计,选自《工艺美术》
1940至1945年,他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工商业美术课。当时图案系改称实用美术系,是“因为目的已经改变,不再是用图案来装饰装饰,而是要考虑到实用。”[7]1941年庞薰琹在郫县四川省立艺专分校时,为了给学生做教学的范例,他利用在中央博物院工作时搜集整理的古代工艺品中的精美纹样元素结合现代日用品做了一些设计的尝试,编成了《工艺美术集》。这一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本有关于利用装饰纹样,以现代造型设计的观念设计出包括桌布、茶壶、地毯、桌椅等日常用品的示例尝试(图5),展示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大众生活以及中西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能性。该书还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二等奖。
如果说在上海时庞薰琹的创作仍处于移植西方的阶段,到了昆明初次接触古代装饰纹样后,是一种搜罗与考量,此时经过设计教育与实践,他更加认识到装饰设计的民族性、功能性及审美性,书中以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方法,将传统纹样加以概括、美化、取精去繁、整理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超越时代产生了构建工艺美术教育理想的蓝图。这代表其实现了从海归的洋画家到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家的身份转变。[8]
2、梦的实现
1945年,庞薰琹和陶行知对即将要建立的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行畅想,他们想要在中国建立一所像包豪斯那样的艺术学院,为祖国的现代设计事业培养出一批有理想、能劳动、能设计、能创作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庞薰琹在《中国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工艺的复兴》等文章上也表达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被纳入国家的整体规划建设之中。1953年庞薰琹被正式任命为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工作的负责人,他为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在组织、思想建设、物质和教学能力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带领艺术设计专家团队讨论制订了工艺美术学院的建院规划,对全国的民间工艺品状况开展了普查,还前赴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考察,收集资料,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工艺美术教育成果。在筹备建院的过程中,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庞薰琹想要在祖国建立工艺美术学院的愿望终于在1956年实现了,我国第一所工艺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成为第一任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开创了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院校的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1957年庞薰琹遭到了“错划”的对待,直到1979年才恢复了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任副院长的职务。复出后的庞薰琹主要负责管理教学工作。针对工艺美术界出现的一些问题,他提出重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工艺美术新体系,他与张仃一起支持创建了工业设计系。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从未放弃对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的追求。在被“错划”的艰难岁月里他也没有停止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他将精力都放在了对中国历代装饰的研究上,不断地搜寻历史资料并进行系统地整理,几经修改终于著成了我国第一本装饰绘画史——《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他对装饰艺术设计的理解以及他中西贯通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二)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1、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
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具有前瞻性与先锋性。他明确了“工艺美术”的概念,提出工艺美术并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的概念,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并且在这个范围内实用美术是其核心。呼吁把重点放在发展实用工艺美术设计,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1956年,他在《工艺美术通讯》的发刊词中就已经提出工艺美术工作者所要努力的主要目标。要求在不破坏民族特点、地方风俗,并且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下,对新中国新时期的工艺美术进行创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日用品的质量,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利用设计美化人民的生活。
以实用美术,即艺术设计为主导,在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在建国之初的社会形势下,却是较为大胆的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手工艺在出口贸易和换取外汇中的突出作用,使大多数人将其误解为工艺美术的主体,甚至全部内容。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庞薰琹敏锐地意识到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发展实用美术对于民生日用的直接意义。他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超越了时代,体现了工艺美术教育开拓者的胆识和远见。
庞薰琹的工艺美术观更多地强调实用美术设计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联系,把工艺美术当作一个广泛相关的整体,潜在地否定了建立在现代生产基础上的工业设计、实用美术设计与依附和延续于小农经济生产形态的传统手工艺之间的本质对立。将传统手工艺中偏重于陈设、欣赏的一部分(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等特种工艺),纳入与绘画、雕塑相同的造型艺术的范畴。这样的划分显然更有利于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各自的有序发展。[9]
2、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第一,始终秉承工艺美术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大众生活服务的目标而不断探索。他是从绘画自觉转向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之所以选择将工艺美术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正是因为他预见到了工艺美术在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对祖国尊严的尊崇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他自觉地投身工艺美术事业。早在1925年庞薰琹参观了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后,这样的理想就已经深埋在他的心中,凭借他的天赋和毅力,他完全可以选择走绘画这条更平坦的道路,他也完全有能力在绘画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他在将自己的理想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坚定地选择了工艺美术的道路,艰难探索了近50年。
第二,庞薰琹在工艺美术教育与发展上是新理念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反对挪用旧“学院派”教授绘画的教学方式来教工艺美术。他认为工艺美术的内核始于创新,创新是工艺美术设计发展的源泉。他提倡工艺美术教学应关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构思能力,并将之作为教学的基础。不仅要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要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想象力。他认为技术是可以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来掌握的,但设计意识与创新思维不是反复实践就能得到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训练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三,他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重视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与手工艺,要善于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同时,要做好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他指出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没有创新,传统不能生存下去,没有传统,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同时鼓励吸收国外工艺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庞薰琹鼓励打开国门,学习国外的工艺美术传统,吸收其工艺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他还多次率领中国工艺美术代表团赴国外进行交流和展出活动,同时将国外工艺美术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在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蹒跚起步的当时,这些经验是相当可贵的。
第四,庞薰琹强调工艺美术教育要结合生产实践。他一贯倡导设计与生产结合,到社会中检验设计的成果。他提议在工艺美术学校中开办工厂,学校可以参与某些新产品的试制,可以有计划地聘请技术熟练的老工人到校办工厂进行指导。通过市场的检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而创造出实用的产品。这样可以有效弥补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界限,促进学与用的结合。
第五,提出加强工艺美术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庞薰琹认为工艺美术学科要取得大发展,必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理论研究空白的情况下,庞薰琹进行工艺美术实践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介绍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文章。在艰难的年代里,他坚持为图案教学收集历史资料,著成了我国第一本装饰画史《中国历代装饰画史》。他们这一辈人构建起我国早期的设计学科体系,我国现在的设计教育体系也正是建立在他们所构建出的坚实的基础上。
三、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为大众生活服务,传承中华文化
庞薰琹认为现代设计是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对实体的物进行合理设计,还需要关注全社会的组织秩序、以及政治和经济文化活动的设计。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理念贯穿他的工艺美术教育生涯,即所强调的关注设计的实用性原则。庞薰琹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曾提出要打破传统对设计思维造成的局限,把实际性和应用性放在首位,应思考如何去实现两者最大化的融合,这一设计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国内艺术教学的现代化建设发展。
其次,在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培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现代化设计教学理念的进步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思想的研究。应自觉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再创作,构建新时代的中华文化。
(二)独立创新,走向世界
原创性在现代社会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创作领域尤为重要。从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探索实践不难发现,其的艺术实践是立足于民族根基,植根于人民生活而不断创新的思路。庞薰琹为中国设计的创新发展开启了新的思路,他长时间投身于古代装饰纹样和民族传统文的研究,在前人的留下的宝贵财富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中获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中西艺术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减少了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曲折性,为现代设计的起步开辟了正确道路,使国内的教学思想理念快速和国际接轨,为中国设计的独创性和文化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艺术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是对工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着设计的手段,现代设计与科技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感性与理性互补、严谨与创新结合,推动了现代设计不断向前发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设计合作在当下的设计环境中也越来越普遍,对于培养设计人才的全面发展,设计教育融入多学科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早在80年代初,庞薰琹就敏锐地预见了即将迎来设计与科学结合的时代命运。
就如他为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不断探索的一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始终是不能忘记的。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时代在更新设计思想也在更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实现艺术设计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学习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结语
庞薰琹的思想历来具有激进色彩、理想主义,决澜社如此,推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也是如此。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固然有浪漫理想的一面,但他始终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放在首位,强调工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服务。
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初创时期,庞薰琹就明确了工艺美术的定义,纠正了将传统手工艺与工艺美术画上等号的狭隘观念,提出应重视实用化的现代设计,为工业化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做出努力。与此同时,他还关注继承传统工艺美术和民族文化的问题,为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结合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提出借鉴国外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强调设计的创新性。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5:43。
[2]杭间.形成“工艺美院风格”的若干描述[J].装饰,2008(S1):82-86.
[3]代琳.庞薰琹艺术思想历史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4]曾家佳.庞薰琹与威廉·莫里斯装饰艺术比较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5.
[5]郭秋惠.决澜与小草——庞薰琹先生的美育之道[J].装饰,2011(10):12-20.
[6]雷圭元.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J].装饰,1997(03):58-59.
[7]孙彦.艺术救国背景下的庞薰琹艺术思想与创作[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05):112-115.
[8]黄晨,黄宗贤.观念先行与视阈转换20世纪早期中国设计教育家群体研究[J].新美术,2021,42(03):215-225.
[9]田君.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图片出处
图片1来源于:http://www.cnzihua.cn/shuhuazatan/20374.html
图片2来源于:http://art.china.cn/huodong/2012-04/12/content_4934589.htm
图片3来源于:http://www.cnzihua.cn/shuhuazatan/47594.html
图片4来源于:http://www.izhsh.com.cn/doc/188/2_1356.html
图片5来源于:http://www.izhsh.com.cn/doc/188/2_1356.html
作者
邓雅晴 吴 卫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简介
1.邓雅晴(1994~),女,湖南常德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研究生宿舍10栋,410006。TEL:15344488166。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