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新水墨运动中坚到澳门设计教育之父:毕子融的艺术特色与教育贡献探究

[ 摘 要 ]探究毕子融艺术创作特色及其对港澳地区艺术及设计教育的贡献,对研究我国港澳台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通 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毕子融的艺术生平和教育贡献进行回顾与总结,折射出港澳地区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萌芽与发展历程,其中西结合、强化本土的艺术创作与教育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关键词 ]新水墨运动;设计教育;现代陶艺;文创设计;社会美育
[ 中图分类号 ]J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2-0157-08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刘海粟、张大千等来 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艺术家、学者、收藏家 访问或徙居香港,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南北 画坛互动”现象,为香港现代水墨艺术的诞生奠定 了基础。[1]20 世纪 60 年代起,香港画坛以吕寿琨、 ② [2] 刘国松③ [3] 为首兴起“新水墨运动”,④ [4] 探索以 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媒介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理念, 实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5]  吕寿琨、刘国松、王无 邪⑤ [6]223-224 等人通过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 港理工大学开办水墨画课程,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新 水墨艺术家和设计家,  如:靳埭强、吕振光、梁巨廷、谭志成、毕子融等,为香港新水墨运动和现代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 20 世纪 80 年代跨国界、  跨民族的中国水墨画现代化运动的兴起,使“水墨画” 成为中国画在国际舞台的代名词。[7]  出生于澳门的   毕子融在香港新水墨艺术先驱吕寿琨、王无邪的    影响下,参与了新水墨艺术运动,凭借其独特的“炭   之水墨画”,成为香港新水墨艺术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澳门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8]90 年代初, 毕子融受邀加入澳门文化司旗下的视觉艺术学院,筹建澳门第一个设计系,后升任澳门理工学院艺术 高等学校(现为澳门理工大学艺术及设计学院)首 位华人校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澳门设计教育之 父”。  [9]223 澳门回归以后,他逐渐转向对现代陶艺的 探索,同时延续香港“设计水墨”的艺术风格,设 计了一系列彰显中葡文化和澳门文化的邮票和包装, 并积极推动港澳两地的美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从宏 观历史角度看,毕子融是一位被忽视而又重要的艺 术家、设计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对港澳地区的艺 术设计和教育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但由于 种种原因,毕子融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中一位 “失踪者”,前人对于他研究的匮乏和不完整使他在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本研究 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毕子融生平事件和 艺术作品,探究其艺术创作特色及教育贡献,还原 其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中本来的历史地位,为中 国艺术设计教育史港澳台地区教育先驱人物研究提 供借鉴和指导。

一、毕子融艺术生平简介

图1 毕子融(1949—2019)

图1 毕子融(1949—2019)

毕子融(英文名 Aser But,1949—2019,  图 1), 中国港澳地区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家和教育家。1949  年出生于澳门,4 岁随父母到香港定居,早年曾在香  港岭海艺专 ①[10]116 学习素描。中学毕业后,因当时香  港的师范学校免收学费,经济窘迫的他报考了香港罗  富国教育学院 ②[11]162 美术科,却因名额报满而未被录  取,转而考入体育科。毕业后,于 1968 年(19 岁)进 入香 港 圣伯 多  渌 英文 中 学任 教  体育科目。为实  现艺术理想,他  于 1970 年(21 岁)  在 职报 读 了香 港  大 学校 外 课程 部  三 年制 美 术与 设  计 基 础 证 书 课  程。  ③[10]2331971 年        (22 岁),考入香  港 葛量 洪 教育 学  院 ④[11]162 美 术 科。 在两校学习期间, 他师从何弢、⑤[12]玛莎 ·莱瑟(Martha Lesser)、⑥[13] 陈炳添 ⑦[14] 等著名艺 术家,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73 年,他跟随吕寿琨、 王无邪等人学习水墨画,开始新水墨艺术探索。1974 年(25 岁),联合吕丰雅 ⑧[10]242 等人创建香港视觉艺 术协会,⑨[10]233 同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首次个人画 展。1977 年(28 岁)获“中英交流基金奖学金”前 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修美术教育。1980 年至 1983 年(31-34 岁),在美国银行街教育学院 ⑩[15] 及帕森 斯设计学院攻读美术教育行政暨管理硕士。留学英美 期间,他访问了多所艺术学院,深入了解西方现代艺 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 奠定了基础。1975 年至 1992 年(26-43 岁),他先后在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①[16] 香港理工学院(现为 香港理工大学)任教,历任香港理工学院讲师、高级 讲师 ② 和兼读课程主任, ③ 与王无邪共同奠定了香港现 代设计基础课程,④[17] 启蒙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 家和设计师,并出版了代表性书籍《绘描艺术》《草 图与正稿》,启迪了港澳台地区的现代美术设计教育。 1993 年至 2000 年(44-51 岁),他返回澳门,  负责为 澳门文化司旗下视觉艺术学院策划设计课程,出任澳 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的首位华人校长、教授,推 动澳门设计教育的启蒙和发展,并出版《形美集》一 书。2001 年至 2003 年(52-54 岁),他担任澳门东南 学校的副校长,探索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互融和共 进。2003 年(54 岁),他创建了个人工作室“知陶窑”, 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现代陶艺创作。并先后受聘澳门 明爱机构、中西创新学院, 推广成人美术教育。  [9]223-225  2019 年(70 岁),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人生最后一次作品展“历练之道”,同年 12 月 27 日去世。 毕子融一生获奖无数。1979 年(30 岁),其作品曾获 香港市政局艺术奖。1990 年(41 岁),其作品获香港 设计双年展铜奖等。1988 年(39 岁),因其卓越的艺 术成就与梁振英 ⑤[18] 等人一起获评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被香港《明报》誉为香港艺术界“迟来的春天”。[19]17  刘小康、 ⑥[20] 欧俊轩、 ⑦[21]245 林慈美、钟建新、周少康 等港澳地区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出自他的门下。

二、毕子融的艺术创作特色

图2 骨境之三 1973年

图2 骨境之三 1973年

艺术是艺术家表达自我认识和情绪态度的主要方 式。在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师承关系有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毕子融先后师从何弢、玛莎 ·莱瑟、 陈炳添、吕寿琨、王无邪等优秀艺术家,并对他艺术 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他在绘 画、陶艺和设计三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各有建树。

1.骨与树:以炭画传达艺术的生命与伦理

骨与树,即“骨骼”与“榕树”。自 1973 年(24 岁)  起,毕子融就开始以炭笔作画,曾就读体育科和担任  体育老师的经历,使他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进行高强度的创作。他的绘画可分为“恋爱骨头”“榕树如己” 两大主题。“恋爱骨头”主题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以对称性排列及空间分割重组,表现骨骼的结构和细   节。“骨境”系列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图 2),他   以细致的素描笔触和鲜明大胆的用色,表现骨骼的形   状和质感。在他的画笔下,原本丑陋的骨骼被赋予了    新的视觉体验, 光滑而又可爱。对于毕子融而言,“骨   头”是他对生命的演绎和重构。  [22]102

 图3 天榕之七 1987年

图3 天榕之七 1987年

“榕树如己”主题是以写实的风格去描绘榕树。 受限于画纸大小,他只能从微观的角度细致地刻画 榕树树干及树根部分的肌理条纹。榕树的创作缘起 至今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他的童年经历,年幼的 他曾患上肺积水,父母只好用民间上契的办法祈愿 他身体健康,遂改名为“子融”。[23] 对于他而言, 榕树是另一个自己,有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二是对 20 世纪 70 年代第 25 任港督麦理浩的基建计划大肆 破坏香港生态环境行为的不满。他曾说 :“政府砍 一棵,我就画一幅。”随着基建计划的推进,他失 望地发现“最终画的还是没有砍的快”。因此他笔 下的榕树从“香港的树”扩大到“澳门的树”甚至“广 州的树”。[22]102-107 毕子融的“榕树”既有他环境伦理 观的表现,也有童年生活经历的投射。两者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相辅相成。

20 世纪 80 年代,  毕子融开始将炭笔和丙烯结合, 延续榕树的创作。他将源自玛莎 ·莱瑟的西方素描, 与老师吕寿坤、王无邪的新水墨画结合,用炭笔描绘 出榕树细腻的肌理,利用色彩和留白,营造出神秘迷 幻、流转灵动的画面效果。在他的笔下,炭画成为一 种“干水墨”,表现出如同水墨画般的虚实和渲染。

既有中国水墨的灵气和韵律,也有西方素描的光影和   明暗,写实的艺术表现中带有超现实和抽象的效果。  “天榕”系列成为他的代表作,1987 年(38 岁)创作   的《天榕之七》(图 3)更是被视为其“炭之水墨画” 的经典之作,为新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   创作媒介和表现手法。

毕子融的绘画既继承了香港新水墨艺术的灵动和 渲染,又借鉴了西方素描艺术的明暗和虚实手法,形 成了独特的“炭之水墨画”艺术风格。他的老师王无 邪评价其“以高度严谨的技法及细节描绘,表现大自 然的无限生机 :树皮上的纹理,偶现的根须,光之掩 映,云雾之飘移,神木巍然、气势扑人眉宇,但又富 于诗情”。[24]

2.塑与造:以陶塑探索艺术的本原与情感

图4 毕子融向英国女王介绍

图4 毕子融向英国女王介绍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西方现代陶艺理念和 技法通过陈炳添等留学艺术家和苏琪(Ruth Sulke)、 波特(Wesley Potter)等外国艺术家传入香港。自此, 香港的陶艺家或是继承石湾陶塑的传统,或是远接西 方陶艺的余波,探索香港的现代陶艺创作。[25] 在香 港葛量洪教育学院(1971— 1973)学习期间,毕子融 师从陈炳添,接受了陶艺和雕塑训练,为他日后的陶 艺创作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毕子融开始主 持香港理工学院陶艺工作坊的教学工作。1986 年(37 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香港理工学院并参 观陶艺工作坊,毕子融负责为英国女王讲解(图 4)。

1993 年(44 岁) 后,毕子融开始在澳门推广陶艺教 育,先后在澳门理工学院(1993—2000)和东南学校 (2001 —2003),开办陶艺证书课程、 ①[26] 建立陶艺教室、 研究陶艺技术。  [26]

 图5 “家、春、秋”主题陶艺作品

图5 “家、春、秋”主题陶艺作品

随着毕子融对陶艺形式与内涵的深入研究,1991 年(42 岁)起,他开始尝试现代陶艺创作。2003 年   (54 岁) 7 月,他在老师王无邪、陈炳添和一些港澳 艺术家的支持下,创建个人工作室“知陶窑”,并在 香港艺林画廊举办首次个人陶艺作品展。展览以“家、 春、秋”为主题(图 5),展出了他创作的 30 多件中温、 高温彩陶,以及樽、罐造型的盛器。“家”系列以仿 若大自然般的韵律,表达了他对人生幸福和快乐真谛 的探求。“春”与“秋”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充满对立色彩及层次,形似植物根须的雕塑蕴藏着他 对人生起伏和生命循环的思考和探索,流露出无间断 的热情与动力。  [27]

图6 “母士”系列陶艺作品

图6 “母士”系列陶艺作品

现代陶艺本质上是一门抽象性的造型艺术,它几 乎完全脱离陶瓷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成为艺术创 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28] 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赋予陶 艺“现代化”的品格和特征,使现代陶艺成为独立的 艺术表现形式。  [29]2004 年起,  毕子融开始创作以无头 女半身塑像为媒材的“母士”系列现代陶艺作品(图 6), 其“意念源于无模特儿底下之人体写生,钻研美重生 的意义;同时也探讨大自然当中,艺术家的角色何在, 亦藉此向爱的人倾诉”。[30] 通过泥土、釉料的变化, 运用釉面彩绘、窑变、雕塑等手法,将不同的综合材 料应用于陶艺创作,从而表现出难以捉摸的肌理效果 和颜色变化,呈现出夸张、怪异的视觉特征。在“母 士”系列创作中,他不拘一格,或以陶瓷彩绘表达澳 门城市地景和铺装,或以大色块营造出西方风景水彩 和油画效果,或施以中国传统陶艺的冰裂纹、亚光等 釉面效果。“母士”系列的艺术创作是毕子融对现代 陶艺的新形式、新材料的一次探索性的艺术实验,单 一的媒介形式使他可以多角度、多方式、创造性地展 示和发掘陶瓷材料、色彩的本体结构和美感,重新审 视陶瓷艺术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 材料语言和美学范式。  [31]

在现代艺术和设计潮流的影响下,陶瓷艺术设计  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以阐述艺术家情感为目  标的现代陶艺创作和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日用陶瓷产  品设计并存。 [32] 毕子融的新陶艺设计也同样不落窠臼, 他从本土文化角度出发, 设计了以野兔为原型的茶壶, 以澳门地标建筑大三巴、妈祖庙为原型的壶盖等,将  澳门的“世遗”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2013 年(64 岁)  后,  由于身体健康原因, 他停止了对现代陶艺的探索。

3.设与创:以设计实现文化的创意与再造

图7 第一届港澳区插图精英大展

图7 第一届港澳区插图精英大展

毕子融的设计伴随着他的教学生涯,涉及书籍设 计、邮票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等多 个领域。他曾在一次视频专访中提到他的设计“不是 全设计,而是艺术性的设计”。早期他主要为港澳两地展览和出版社进行视觉设计,如 :书籍设计《绘描 艺术 :素描与插画基本技法》《第一届港澳区插图精 英大展》等(图 7)。

澳门回归以后,他成为澳门早 期文创设计的倡导者,致力于通过文创设计来发掘澳 门的文化资源,唤醒澳门的集体记忆,从而增强澳门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33] 为促进中葡两国 文化艺术交流,他设计了《中葡陶瓷》纪念邮票(图 8),该作品为一套 6 枚,面值为 2.5 澳门元,以外销 瓷为主题,通过对其造型、图案的拼贴和中、英、葡 三种字体的重组和演绎,反映了中葡两国外销瓷的贸 易和历史,展现了亚欧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互鉴。《中 葡陶瓷》纪念邮票于 2000 年获第 31 届(意大利)阿 西亚戈国际集邮评奖(Asiago International Philatelic Art Prize)“最佳文化题材邮票奖”,比赛评判团赞赏 作品“见证了中葡文化交融,缔造出新文化的丰硕成 果”。同年,在法国巴黎音色杂志(Timbropresse)举 办的“第 6 届邮票世界杯”中荣获“洲区最漂亮邮票”。 [34]  《中国书法》邮票(图 9)延伸和发展了香港“设 计水墨”的艺术风格,[6]224 他运用现代设计的构成理 念,对“中国书法”这一主题进行全新的定义和诠释, 通过巧妙地构图和排列传达出书法独特的形式美、意 境美和韵律美,赋以邮票如水墨画般美感。《街边小 食》《昔日生活风情》等邮票传播了澳门的世界遗产、 美食文化和历史故事,引发澳门居民对昔日澳门生活 的回忆和憧憬。毕子融的邮票设计,使澳门邮票成为 传承中国文化、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 [35] 符号化、 情景化的视觉叙事和文化表达,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和澳门地域文化从能指到所指的转译和再造。

图8 《中葡陶瓷》邮票

图8 《中葡陶瓷》邮票

图9 《中国书法》邮票

图9 《中国书法》邮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   的载体和见证。  [36] 毕子融重视设计的文化语义阐释和   表达,以设计意识还原文化遗产的核心和内涵。2005   年(56 岁),为庆祝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毕子融特别为澳门美心饼店设计“世遗金月”月饼的   图案和礼盒包装。他以澳门历史城区 25 个景点为主   题,月饼图案提取自世遗图形符号,月饼锦盒包装外   观设计如书本,“书本”表面为澳门历史城区图案组   成的月球运行轨道,盒内的每一页都有不同内容,包   括澳门从回归到成功申遗历程的简单介绍以及澳门历   史城区古今风貌的图片。  [37] 毕子融作为从香港“回流”澳门的设计师,他的文创设计立足于传播澳门城市形 象,开启了澳门在地设计、文化设计的新纪元,推动 了澳门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毕子融的艺术教育贡献

毕子融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设计基 础教育、高等设计教育、社会美术教育等三个方面, 他奠定了香港现代设计基础,创立了澳门第一个设计 学士课程,探索了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融合。从青 春正茂到桑榆晚年,毕子融将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 了港澳艺术教育,他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教育家。

1.设计基础教育的奠基者

图10 绘描艺术

图10 绘描艺术

“绘描”是毕子融最核心的设计教育理念。他曾说: “我的信念就是绘描(Drawing)为基石,绘描是我的  艺术语言。”“绘描”一词据毕子融口述,来源于金嘉伦、 郭樵亮、陈炳添、王无邪等人合著的《基本绘描》一书。 在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师从美国女画家玛莎 ·莱瑟的  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严谨的西方素描教学模式,奠  定了他“绘描”设计教育的基础。[22]93-113 而在一年制  周日水墨创作课程学习中,王无邪的“三大构成”教  学理念启迪了他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认知。1975 年(26  岁)起,毕子融跟随老师王无邪在香港理工学院夜校  兼教素描,开始了长达 17 年的设计基础教学生涯。 [38]20  世纪 70 年代香港商业设计的发展,使社会对于设计  人才的需求偏向实用性和商业性,传统的素描与绘画  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设计的需要。在香港理工学院  任教期间,从最基础的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再到设计  草图与正稿绘制、插图与插画设计的教学,毕子融开  始不断反思绘画与素描在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受到曾留学美国的老师王无邪启发,为深入了解西方  现代艺术和设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他先是于 1977  年(28 岁)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修,1980 年(31 岁)  后又在美国纽约银行街教育学院和帕森斯设计学院攻  读硕士学位。英美两国求学经历和多年设计教学经验  使他逐渐形成一套以“设计绘画”“设计素描”为核  心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图11 现代绘描真面目

图11 现代绘描真面目

1982 年(33 岁),他与香港中文大学郑明合著 出版《绘描艺术 :素描与插画基本技法》(图 10),正式将绘画与素描统称为“绘描”。与传统的绘画或  素描教材不同,毕子融将电影海报、报纸广告、邮  票等属于设计范畴的艺术作品列入他的“绘描”艺  术,以实用性的图例设计引导和启发初学者对于素  描与插画的学习。此书是香港第一本原创及系统论  述素描、插画等不同视觉艺术创作的中文书籍,后  成为港澳台地区的经典教材,影响了港澳台地区的  艺术与设计教育。[39] 1985 年(36 岁),毕子融与黄炎  钤、郑伟宗合著出版《草图与正稿 :平面设计制作  技法》,将他的“绘描”教学理念发展为“设计绘描”, 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草图到商业正稿设计的过程, 并论述了平面设计在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和电脑技术  中的发展,启蒙了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平面设计教育。 而他在 1992 年(43 岁)出版的《平面设计真面目》 与 1995 年(46 岁)出版的《现代绘描真面目》(图  11),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了自己的“绘描”教学理念。 毕子融的“绘描”虽然深受西方传统素描和绘画理  论影响,但他的“设计绘描”奠定了香港现代设计  教育基础。

2.高等设计教育的拓荒者

毕子融在高等设计教育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 :一是 1975 年至 1992 年在香港,他是香港现代设 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是 1993 年至 2000 年在澳 门,他是澳门高等设计教育的创始者,是当之无愧的 澳门设计教育之父。在香港期间,他追随王无邪,以 水墨画家和艺术教育家的身份参与到“香港早期现 代设计的启蒙运动”,在新水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超 现实与抽象的美学思想。他认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起,香港教育系统出现了问题,影响了香港 艺术的发展。随后他与王无邪在香港理工学院进行教 育改革,用构成基础取代了原来美术学院的素描、色 彩这类基础课程,建立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 构成等造型基础教学体系,奠定了香港现代设计基础 课程。  [17]   “三大构成”等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经王无邪等香港设计教育家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 院宣讲,引发中国设计界对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的思 考和争辩,影响了中国设计学科的建构和发展。  [40]

毕子融定居香港期间,对澳门的艺术教育与实践 多有关注,1986 年(37 岁),他回到澳门在贾梅士博 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1993 年(44 岁),毕子融受邀 返回澳门,担任澳门文化司旗下的视觉艺术学院设计 系策划人。同年 8 月,澳门政府将视觉艺术学院并入 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41] 1994 年(45 岁),毕 子融在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创办平面设计课 程,  [42] 该课程经时任澳门总督韦奇立 ①[43] 签署发布, 1996 年升格为平面设计学士课程,[44] 这是澳门的第 一个设计学士课程。  ②[41]

毕子融创建的平面设计学士课程采用中葡双语教 学模式,在第一学年开设了色彩学习、平面结构、立 体结构和设计要素四门基础科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基 础 ;在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  引入了 20 世纪 90 年代 刚刚兴起的 CIS  设计理念,开设了两门相关的设计 科目 ;第三学年开设的包装设计、户外广告设计和印 刷广告设计在当时也是相对前沿的设计科目。毕子融 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开设西方设计、亚洲设计两门 不同的设计理论科目,使学生了解东西方设计理念的 异同,并注重对艺术及设计史的学习。同时,他亦敏 锐地观察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多门电脑设计相 关科目。(表 1)

课程范畴 / 科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学 士补充课程)
素描 素描Ⅰ 插画及制图设计
素描Ⅱ 书刊插画
 

 

设计基础

设计要素 资讯设计 包装设计 设计的改良
色彩学习 公司识别设计Ⅰ 公司识别设计Ⅱ 短期实习
平面结构 广告设计(户外) 自选题目研习
立体结构 广告设计(印刷) 学位评核试
毕业作品集
设计专题研习
自选电脑设计
资讯设计 初级电脑 电脑排版Ⅱ 多媒介及高级 电脑研习
电脑排版Ⅰ 电脑图像
摄影 基础摄影 电脑摄影
彩色摄影
 

理论学习

艺术及设计史 西方设计 资料收集方法
设计研讨会 亚洲设计 论文
研讨工作坊
专题报告
专业研讨 会 专业研讨会Ⅰ 专业研讨会Ⅲ 专业研讨会Ⅴ 专业研讨会
专业研讨会Ⅱ 专业研讨会Ⅳ 专业研讨会Ⅵ 专业研讨会
 

 

参观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  室)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室)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室) 参观(博物馆 及工厂、设计 师工作室、艺 术家工作室)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  室)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室) 参观(博物馆、 工作室、创作室) 参观(博物馆 及工厂、设计 师工作室、艺 术家工作室)
语言 语言Ⅰ(葡萄 牙语或汉语) 语言Ⅱ(葡萄牙 语或汉语) 语言Ⅲ(葡萄牙 语或汉语)

表1 1993、1996年澳门理工学院平面设计专科及学士补充课程表

毕子融在澳门理工学院任职期间,先后任澳门理 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及艺术高等学校校长, ① 他强调教 学实践结合,延聘了一批专业设计师,如陈汉才、钟 渠盛、颜南源、陈耀堂、崔德明等,他们大多出自海 外及港台地区名校,如美国耶鲁大学、雪城大学、澳 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装饰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在这批具备前沿设 计思想和丰富设计经验的专业设计师指导下,澳门理 工学院的学生从字体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游 戏制作、中国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探索设计的边界和 内容。同时还聘请靳埭强、马若龙、陈佩文等社会知 名专业人士担任设计课程的顾问,为课程提供专业的 教学指导,确立专业长远的发展方向,使学术研究与  市场需求相互结合,实现产学研的紧密合作。[45] 在 他的大力推动下, 澳门理工学院的设计教育迅速发展。

毕子融在澳门理工学院开设的平面设计专科及学 士课程,为澳门培养了第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设计专 业人才,澳门本土著名的设计师多是毕业于该课程, 形成了澳门设计界的“理工效应”。澳门著名设计师欧 俊轩忆述 :“当年全靠毕子融老师将专业设计理论引进 澳门,……可谓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并连结港澳两地 设计圈。”[21]247-249 毕子融作为澳门设计教育之父,为培 养澳门本土设计领域高等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社会美术教育的推广者

社会美育是通过不同的美育活动塑造大众的审美 文化价值观,  [46] 它是以社会为背景,  向大众传播美术 知识,提升大众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 的终身教育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美育的形式包括 了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和美术培训活动,一 切以社会为基础的美术教育都属于社会美育的学科领 域和研究范围。  [47]

毕子融本身就是社会美育的受益者,他曾公开表 示 :“我能从一个体育老师,转向美术发展,完全得 益于成人教育。”[19]17 在香港理工学院期间,他出任 设计系的兼读课程主任,主持开设了插图设计、立体 构成、平面设计、首饰设计、陶艺、版画等多个成人 美术培训课程,这种非学历的成人美术教育发掘和培 养了一批艺术专业人才,推动了香港现代艺术和设计 的发展。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他提出“艺术馆不可 能独立存在”的观点, 认为艺术馆“必须要有艺术家, 有艺术家才有艺术馆,而艺术家要是没有买家或收藏 家,  也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所以“艺术家、收藏家、 艺术推广和艺术教育,这些条件加起来,才能成就一个好环境,缺一不可”。强调香港艺术未来的发展 应该是中西结合,这是源自香港本身的定位和特色 的。  [22]110-113

毕子融在晚年致力于社会美育实践。一是开办各  类社会美术教育课程,2003 年起,他加入了澳门明  爱机构,筹建社区会堂,策划社区美育的课程。二是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介对美术和设计知识进行  教育传播。1998 年出版了介绍香港及海外艺术家的《形  美集》。2004 年 9 月起,毕子融开始为澳门《市民日报》 撰写每周一次的《艺行活页》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  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美术知识。2014 年以后,毕子融创建了他的个人网站,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教学  视频。三是探索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融合,早年在  香港圣伯多渌英文中学的任教经历使他较早地意识到  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 2001 年  任澳门东南学校副校长后,他提出 :“艺术对学生在  基础教育的帮助,是借着学生认识和欣赏中西方的历  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对当时的  东南学校中学部进行教学改革,以跨学科的形式将艺术教育融入中学的学科中,如在历史课要求学生利用  陶塑制作历史人物造型、语文课需要编制刊物等。他  增加中学课程中的美术课节数,一改学校过去在高中  阶段减少或取消美术课的传统,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  积极参加电影欣赏、园艺、美术、陶瓷等不同的学会, 使社会团体能够参与学校美育的建设,从而实现社会  美育和学校美育的互融与共进。  [48]

四、结语

毕子融一生艺术和教育成就卓越,早年与靳埭强、 吕振光、江启明、梁巨廷、蔡仞姿等艺术家并称香港 第二批中坚艺术“六君子”,为香港当代艺术和新水 墨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年时期返澳策划了澳门  第一个设计高等教育课程,将香港的当代艺术和设计 理念引入澳门。晚年致力于港澳两地的美术教育和国 际交流。受地缘政治影响,港澳地区一直是中西文化 交流碰撞的重镇,特别是西方的美术与设计思潮影响 巨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毕子融作为生于斯、长 于斯的港澳本土艺术家、教育家,笃定汲取中国文化 素养,强调中西结合,他的水墨、陶艺、文创创作实 践丰富了港澳地区艺术史,影响深远。而他长期的设 计教育实践,如厘清艺术教育理念、创新发展绘描基 础教育、大力提倡社会美术教育、奋力开创澳门高等 设计教育等,在港澳艺术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是澳门  设计教育的第一人,被誉为“澳门设计教育之父”。

毕子融作为一位植根于港澳的艺术家、设计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折射出港澳地区的艺术创作与艺术 教育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他的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 是中华文化与思想在港澳地区的生动实践,其中西结 合、强化本土的艺术创作与教育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 贵的财富。对毕子融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总结港澳地区 的艺术与教育发展历程,丰富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港 澳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互融跨越、共潮而 生谱写艺术华章。


参考文献:
[1]华硕.石涛与20世纪香港现代水墨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 术与设计),2019(4):81-82.
[2 ]姚进庄 . 古 法新创:吕 寿琨的古典绘画 研究[J] . 美成在 久,2016(6):64.
[3]薛永年.新理异态 华夏精神——读山东籍著名画家刘国松的水墨 画[J].美术,2011(4):55-61.
[4]尚辉 . 水墨中国,浓缩香港回归20年的文化寻根[J] . 美术 ,2017(9):9.
[5]朱琦.香江入画:20世纪的香港美术[J].美术,2017(9):90.
[6]谢俊陶,吴卫.香港艺术大师王无邪及其“设计水墨”艺术研究[J]. 艺术百家,2013,29(S1).
[7]钟瑜.融合与创造:20世纪海外中国水墨画现代化运动的探讨[J]. 美术研究,2010(4):122- 123.
[8]刘佳 . 澳门设计艺术[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5:114.
[9]黎明海,文洁华.与香港艺术对话:1980-2014[M].香港:三联书店 (香港)有限公司,2015.
[10]朱琦.香港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11]马啸风. 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 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12]香港建筑师协会.笔生建筑:29位资深建筑师的香港建筑[M].香 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6:167.
[13]黎明海,刘志鹏.与香港艺术对话:1960— 1979[M].香港:三联书 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103.
[14]张曜辉.雕塑 · 陶艺 ·档案-陈炳添作品回顾展[M].香港:高科技印 刷集团,2018:70-72.
[15]寇至中.美国大学一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09.
[16]靳埭强.香港设计见闻与反思[J].二十一世纪,2013,2(135):89.
[17]王受之.初识香港设计圈[EB/OL].(2014-08- 18)[2022-09- 04].https://www.infzm.com/contents/103352
[18]萧韧.梁振英: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J].兵团建设,2012(7):41.
[19]刘凤仪.毕子融迟来的春天[N].明报,1989-02- 19(17).
[20]王智颖.“闲散之人”刘小康—— 访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刘小康 [J].中国广告,2015(2):62-65.
[21]杜翰炀 .香港新生代平面设计师访谈[M] .香港:三联书店(香 港)有限公司,2020.
[22]文洁华.香港视觉艺术家一九七零~一九八零——新水墨运动 后的实验与挪移[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8.
[23]郑明.毕子融的笔、纸、榕[J].广角镜,1982(112):45.
[24]王无邪.毕子融[J].雄狮美术,1982(24):66.
[25]李慧娴.香港陶艺发展之闲话家常[M]// 莫家良,陈育强 .香港视 觉艺术年鉴2000.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69.
[26]苏沛权.澳门柴烧二十载[EB/OL].(2020-08- 11)[2022-08- 15].https://mp.weixin.qq.com/s/En5J1hmRS7nu9NQCV7psYA
[27]邬烈炎.诗化的变体——对颜泽陶艺形式语法的猜想[J].南京艺 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5):204.
[28]郭萍.初探西方“现代陶艺”理论对国内现代陶艺的影响[J]. 中国 陶瓷,2018,54(12):95.
[29]任华东.现代陶艺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陶瓷审美理论的建构[J].文 艺研究,2015(2):139.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塔石艺文 馆.烧窑自在-港澳现代陶艺[M].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 区政府文化局出版,2006:39.
[31]李雨花.陶艺创作中材料的边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 计),2018(5):175- 176.
[32]何萍. 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何去何从[J].装饰,2006(4):106.
[33]赵畅,张凌浩.多重文化视域下经典国货集体记忆的体验设计策 略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1):163- 164.       [34]陈震宇.澳门邮票[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97.
[35]周韧.国家名片与文化传播:中国邮票文化蕴涵的艺术表达[J].云 南社会科学,2020(3):151.
[36]李逸轩,王伯勋.城市形象传播视域下澳门旅游食品包装设计研 究[J].包装工程,2020,41(24):335.
[37]今晚报 . 澳门推出“世遗”月饼[EB/OL] . (2005 – 08 – 31) [2022-08-27] .https://news.sina.com.cn/c/2005-08- 31/14456828747s.shtml
[38]毕子融 . 艺行活页之艺术修行之难(二)[N] . 澳门市民日 报,2010-03-23(3).
[39]一粟 . 绘描教学的扩展 —— 简介绘描艺术一书[J] . 雄狮美 术,1982(140):50-53.
[40]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 中国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之三[G]//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5.南京:江苏美 术出版社,2007:84-89.
[41]澳门政府.第45/93/M号训令:关于在澳门理工学院设立一视觉 艺术学校──若干废止[N].澳门政府公报,1993-08-30(35).
[42]澳门政府.第98/94/M号训令:在澳门理工学院之视觉艺术学校 内设立平面设计专科课程及学习计划[N].澳门政府公报,1994-04- 18(16).
[43]雷咸魁.“末代澳督”韦奇立[J].中州统战,1999(11):39.
[44]澳门政府.第172/96/M号训令:在澳门理工学院视觉艺术学校之平面设计课程内增设颁授平面设计学士学位之补充学年课程 [N].澳门政府公报,1996-07-22(30).
[45]袁仄.澳门高等设计教育学科展望[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108- 109.
[46]孔新苗. “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J].美术,2021(2):14.
[47]马菁汝.当代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2021(2):16.
[48]毕子融.视觉艺术教育备受本澳学校重视—— 专访东南学校[J/ OL].教师杂志,2003(4).[2022-09-04].https://www.dsedj.gov. mo/cre/tmag/04/topic01- 12- 1.htm


作者简介:李逸轩(1998~),男,湖南长沙人,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教育与理论研究、创新设计理论 与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 2011) ”(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已发表于《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3_02
注:文中注释
部分因排版差异未列入